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語文課還是閱讀課?

語文課,就是以國語課本上課,閱讀課是以課外書上課?

「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聽說教學共同構成了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指導學生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閱讀知識,進行語言和思維訓練;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養成閱讀習慣;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陶冶他們的性情。」 (參閱何文勝博士http://home.ied.edu.hk/~msho/downloadnewcur/26.pdf)
基本上,語文教育的內容就是語文的聽說讀寫,閱讀教育就專注在讀的這一方面。淺顯來說,教會學生會讀、能讀、願意讀,這是閱讀教學的最基礎,而在語文課程裡面,最常見的教學活動也就是以課文內容來做共讀朗讀。而能讀之後,下一個層次再求對所讀內容的理解程度,從字詞、句子、段落中,尋求對於整個篇章的理解。而如何能理解,又牽涉到學生對於將語文作為思考工具的掌握能力,
對於文章內容能聯想、比較、連結、評價、辨明……等的思維能力。在傳統語文課程中,教科書所選取的文章除了對於文學形式的系統認識的要求外,有更大的部分則搭載對於道德文化的傳承,這樣的方向要求下,語文教學自然地會被引導在很順向的思考模式,老師教的,學生被動吸收,再加上考試,學生會更有如此的習慣,因為考只考老師教過的,能吸收,就能拿到好成績。這樣學生的思考能力無可質疑的將會鈍化,或者缺乏批判、反向、創意思考的能力。所以,語文課應該包含更多「獨立」的閱讀教學,將學習的焦點專注在閱讀這一個層次上,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或者,在現行的國小課程規劃中,語文領域課程包含每周一節的閱讀課,在此一課程中有必要對閱讀教學加以循序規畫,以有別於與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
葛琦霞將閱讀教學設定三個階段目標: 第一階段,讓學生覺得閱讀很有趣,閱讀能夠讓他們發揮想像力。第二階段,讓學生發現閱讀能尋找資訊,並願意分享彼此的想法與事情。第三階段,讓學生了解閱讀使他們放鬆,並從中發現更寬廣的世界與不同的人群。(參閱http://www.tpml.edu.tw/TaipeiPublicLibrary)
在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對於閱讀有美好快樂充實的感受,自然能將閱讀列為興趣之一。讓學生發現閱讀興趣,探索閱讀的廣袤領域,習得閱讀策略,最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為了在閱讀國際的評比項目上獲得更好的成績,教育主管機關與學術研究單位就希望將閱讀策略的教學放入語文課程當中,如連結、預測、摘要等。

基本上各項策略導入課本的教學,會更豐富語文課程的學習方式,以往在國語課程當中偏重習字、認字、修辭、瞭解大意、認識文體等,一致性的教學模式容易變成單調與僵化窄化,失去探索與挑戰。
所以柯華葳即建議在國語課程中建議可以:
  • 每天給學生一段安靜閱讀的時間。
  • 以課本為主的閱讀教學不敷學習需求,增加不同內容與形式的讀物。
  • 讓學生討論他們所閱讀的東西,增加閱讀深度。
  • 閱讀理解策略教學
 以上建議為教育部印發給各校關於PIRLS與閱讀理解教學的折頁當中,所以,教師應可以更放手於課本的束縛與進度的要求,多讓學生可從閱讀中學語文的機會,而學生的收穫將會不僅只是學會語文的能力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