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聰明可愛的小魔女--瑪蒂達

有些書開頭的幾頁就相當揭露了整個故事的主題、風格,這本羅德達爾的系列作品之一就是如此,在前兩三頁清楚呈現作者想要敘述的故事­­‑‑‑‑可笑的父母、可憐的老師,以及瑪蒂達的特別遭遇。若不深究這種極盡挖苦的負面影響,誇大的敘述還真吸引人看完整篇故事。

羅德達爾顯然是個說故事的高手,一系列的作品都還滿受小孩喜歡。小孩在閱讀這類的作品中,在角色的認識後,是全然地接受角色所有的特質,還是會部分拆解其個性、想法、行為,選擇認同與不認同的地方。認同的部分可能加以模仿,不認同的部分也可能會聯想到其他認識的同學或友伴而找到相同的部分。這些由角色鮮明所引發的閱讀反應,正是閱讀的趣味所在。

瑪蒂達在幼兒就到圖書館裡閱讀了大量的文學名著:祕密花園(充滿驚奇)、偉大前程(圖書館員都認為自己瘋了會推薦那麼厚的小說)……,羅德達爾也為小讀者指引一個閱讀的途徑。
這本書也被拍成電影小魔女(1996),誇大的劇情,神奇的魔力,現實生活雖不盡完美,仍有和善的角落。

閱讀瑪蒂達的幾個理由(徐永康)

    以成人的角度閱讀羅達爾的書,或許會擔心書的內容教了小孩不當的思考或行為,特別是書中的小孩捉弄老師或成人的部分,表現抗拒成人的要求或所謂的不受教。但是除此之外,另外一種想法是讓兒童閱讀這類的書籍,才能讓兒童展現出自己內在的真正想法,或許也會比較健康些。我採取了第二種觀點,因為狂野的兒童表現出心理與行為的合一狀態。
    當然,本書並不是一本寫實作品,但也絕非完全幻想。故事中的人物,或許在作者筆下誇大化的某些行為,卻也含著寫實的生活事實的可能。這樣的事實,也就羅達爾想要處理議題,也就是面對兒童被遺棄的困境,然而,兒童的被遺棄,並不一定是身體的遺棄,也有心理的遺棄。故事中,瑪蒂達需要有如同神童一般的智慧才能處理成人世界對兒童的心理虐待。
    為此,羅達爾以幽默與反諷的調性來淡化心理遺棄與虐待的殘酷。這樣的問題從古至今都沒有停止過,也只是換了個方式來表現出兒童最深的恐懼。在瑪蒂達書中,羅達爾清楚地表現出對於狄更斯的敬意。如在瑪蒂達的書單中有狄更斯的作品、出現了《遠大前程》《孤雛淚》、《Nicholars Nickleby》、我認為本書很有可能是羅達爾以自己的角度與經驗來重新詮釋狄更斯的作品。當然,在此並不是要如同偵探辦案去找出狄更斯的影子藏在書中何處,而是說羅達爾在寫作瑪蒂達一書時,乞求狄更斯的附身所為何事?因此,對於瑪蒂達的適當詮釋,就該回到狄更斯的作品去找。
    在狄更斯的作品中,有許多以孤兒為主角的敘說,也是因為這反映狄更斯的童年經驗,他們不受到成人的注意,就以現在的術語來說,被稱為一群「透明的存在者」,兒童在缺乏成人善意的對待時,就必須強化自我能力和自我膨脹,同時也不再相信任何人,並以極度的方法想要控制環境,這往往都是生命悲劇的開始。這也就是瑪蒂達受到兒童喜愛的因素,因為每個兒童都有最深層被遺棄的恐懼,閱讀瑪蒂達同時也喚起了過去某種程度被遺棄的經驗和行為的退化表現,就像是灰姑娘和糖果屋永遠都在兒童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
    最後,羅達爾以幽默、反諷來描述瑪蒂達與成人之間的關係,也讓我們反思一個健康的家庭該有怎樣的條件,如心理學家說的,家庭提供兒童基本的生理需求、彼此安全的情感依附、共同的心理與外在的探索以及人際關係的建立。在缺乏某一部分時,則容易產生空洞的自我認同,也以誇張的服裝、語調、裝飾來成為討愛一族,甚至如此也無法獲得該有的關懷時,就逐步封閉自我並進入自我毀滅的程序。故事中的瑪蒂達,除了有絕對的智慧外,還有一顆善良的心才能在這樣的亂世中想辦法安頓自己的身心。若沒有像瑪蒂達腦袋的小孩該怎麼辦呢這也就為何我們該讓內在已經受傷的兒童,經由瑪蒂達的召喚,喚起他們內在的不安與狂野,在這些狂野的思緒中依然存在著渴望被理解與接納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