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閱讀能力與閱讀歷程

如何檢視閱讀教學的成效,最明顯的可從學生是否喜歡閱讀、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兩項指標看出。到底閱讀能力指涉為何?與語文能力有何差異?


綜觀各學者或機構研究,基本閱讀能力的界定在於對書面文字的視讀,對於字詞、句子、篇章的連貫理解,最後能對文章有所評價、提出見解等層次。

•認讀能力:是指對書面語的識字能力,反映於腦袋中常用字詞的儲存量。

•理解能力:是指對書面語的分析和綜合能力。理解詞語的含意,再而是句子的含意,然後是文章的篇章結構,最後到理解文章的寫作特色、思想內容。

•鑒賞能力:對作者的思想、觀點以及使用的語言文字加以分析及評價,並引發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

•記憶能力:對書面語的儲存能力。

(參閱傅立圻http://home.netvigator.com/~foolapki/Essay/reading.html)

近幾年來深受各國重視的OECD組織PISA測驗中將閱讀能力分成五級:

•retrieving information,

•forming a broad general understanding,

•developing interpretation,

•reflecting on and evaluating the content of text,

•reflecting on and evaluating the form of text.

(參閱OECD Programme for PISA http://www.pisa.oecd.org)

第一級閱讀能力是能在單獨字詞中擷取訊息;第二級能力是能在瞭解篇章的概略意涵;第三級是能在文章段落中做出闡釋;前三級能力都是在運用文章中的資訊,第四級第五級則需外部的知識,能對內容的做出思考評價為第四級,第五級更強調要能對文章的結構形式、表現手法也能做出思考評價。

在2000年的PISA測驗當中,所有OECD國家15歲青少年能達到第五級能力的平均有10%,芬蘭則達18%。在小學階段,第五級能力的養成是相當困難的,但是在此階段中能累積閱讀的質量,必能對第五級能力奠下深厚基礎。

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主持的PIRLS(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計畫,目的在研究世界各國及地區四年級兒童的閱讀能力。台灣在2004年加入這項國際性的研究,此研究以測驗及問卷來形式來調查各地區的兒童閱讀素養。其對閱讀素養的定義:

•學生能夠理解並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 。

•能夠從各式各樣的文章中建構出意義。

•能從閱讀中學習

•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

•由閱讀獲得樂趣

在PIRLS的閱讀測驗中,以四個閱讀歷程來出題:提取特定的觀點、推論 (直接歷程)、詮釋並整合訊息和觀點、檢驗或評估文章的特性(解釋歷程)。而這四個閱讀歷程也可與PISA的五級的閱讀能力相對應。值得重視的是,台灣在2004的測驗中,台灣學生在直接歷程得分541,排行 16,解釋歷程得分530,排行卻在第25,兩者有顯著差異。


簡單來說,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分成四個層次:

(1)不會唸。
(2)會唸,但不懂。
(3)會唸,也讀懂。
(4)讀懂,會延伸會連結。

在這四個層次中,也約略可以看出閱讀發展歷程的幾個階段。而研究閱讀歷程有助於教師發展對學生閱讀困難的診斷,提供必要的協助,更有效地解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

Gagne'把閱讀歷程分成四個階段:

(1)解碼(decoding)

(2)文字上的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

(3)推論上的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4)理解的監控(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學生的閱讀發展歷程,先從簡單的字句理解開始,包含字形的辨識、字音的辨識、搜尋字的意義、句子整合。對詞句的整合,學生需將詞或字作有意義的分割(斷句),再將分割好的字或詞作語法或語義上的分析(剖句)。學生在字句理解發展成熟後,進入下一階段--對於長篇文章的理解,包含了能找出文章的主題、重要概念,對文章的內容大意摘述(內在聯結),將文章內容加以建構、組織化;將文章內容和個體現存的知識相聯結,做一種超越文章內容含義之外的推理理解(外在聯結),即所謂的「精緻化」歷程。

成熟的閱讀者都能發展到理解監控的階段,也就是對閱讀歷程進行狀況如何,能夠有所意識或覺察。理解監控歷程包括目標設定、策略選擇、目標檢視和一連串的修正。

學生在這個階段的練習與學習中,本身的動機有著重大的影響,要面對挑戰還是直接投降放棄?願意挑戰,才會思索採取何種策略來因應。動機的來源,一方面來自於自己本身,一方面也需靠教師的給予,讓學生願意採取主動,主動地增加自己本身的動機。在這過程中,學生曾經的經歷也是相當重要,是成功?還是挫折?有成功的經驗,就會持續下去,越來越喜歡閱讀;而一直受挫,閱讀就不會是愉快的事了。所以教師除了教導學生閱讀的技能、策略,以克服閱讀的困難,增進閱讀的理解,也需給予適當的鼓勵與肯定,讓學生能夠有自信成為「會閱讀的人,也能夠「為樂趣而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