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柑橘與檸檬啊



Private peaceful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6681

麥克.莫波格寫了『戰馬喬伊 War Horse』,又以不同風格寫了這本談論戰爭的故事。
戰爭的起因總有堂皇的理由,魅惑著一群人進行侵略與反侵略的行動,不管戰爭的型態如何演進,在殺戮中成就的勇氣、榮耀、理想,有沒有更多的荒謬?

『柑橘與檸檬啊』的敘事結構,在每個章節中以倒數的方式,從黎明的前一晚開始,漸次回憶這對來自英國農村家庭兩個兄弟赴歐陸參與一次大戰的過程。這樣的安排,讓讀者被吸引著探知黎明時所發生的事,翻到最後一頁,掩書時更為感慨嘆息--真是一個亂七八糟的戰爭。

童書中談論戰爭的的不少,『戰役』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58290

就頗為經典。看似一場戲鬧,可以深思的問題還不少。
小孩還不懂政治(大人也難懂),也太懂得複雜社會結構與倫理,誰可以指揮誰?誰可以命令誰?一個愚蠢的命令需要遵守嗎?這些都太難以回答,回歸到人性的尊重、仁慈與愛,這類普世的價值需一再被散播宣揚。

人不能被簡單化約成一個數字去思考,雖然人最終都可能變成一個數字。

繪本『第94只風箏』也是莫波格所寫。小孩對於戰爭是無力的,但也是會受影響的一群,小孩以簡單的想法回應大人的爭戰不休,大人能不能有所醒悟?

之遠的文與圖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我的艾莉卡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73168

相當偏好星月出版的這一Mini & Max系列的圖書,大部分都適合小孩閱讀,而大人讀起來也會覺得還滿有趣味。

閱讀的趣味,往往在於經歷一趟旅程。尤其像這本薄薄又附著精美插圖的圖書,拿在手上就覺得像拿到車票,即將隨著文字出發遠行。

耶誕節前夕,單身的貝蒂同意已分開多年的男友共度節日,搭機前買了一隻大型的粉紅布偶豬艾莉卡作為禮物,艾莉卡的可愛與豬本身豐富的意涵,隨即改變了這趟原本可能單調無趣疲累的旅途。貝蒂一手抱著巨大顯眼的艾莉卡,穿越繁忙擁擠的人群,坐車、搭機,在途中吸引著路人的目光與笑容,輕易地讓貝蒂與陌生的人群產生微妙的聯繫。城市中常見的疏離與孤單,因為一隻粉紅豬離開展示櫥窗,而有了改變的契機。

在這短篇中,街景的灰暗陰霾對比大豬的粉紅,節慶的歡愉喜樂對比人物的孤單寂寞。作者流暢地敘述這一段小小的旅程,穿插一些主角的回憶將主角的背景交代清楚,讓讀者能更為清楚感受貝蒂的心情轉變。

生活不盡如人意,該逃離另建一個烏托邦,還是繼續下去,等待下一個出口前,在某個轉角處,總會有突然的驚喜。

也或許個體的存在,不在追求生活的完美如意,而在尋求意義,對自己,對他人。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小黃瓜國王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11788

童書裡頭的故事,一般都不會太複雜曲折,如同這本也是如此。

而寫作的巧妙或在角色的刻畫安排、對話的詼諧幽默、結構的鋪陳。


長的像小黃瓜的國王,流落到一家三代六口的家庭中尋求庇護。

看書名會期待造型可愛逗趣的小黃瓜國王會鬧出什麼好玩事情,

沒想到卻是狡詐、自私,不戴王冠就無法思考,說自己仁慈,卻是勞役人民做無關人民福祉的事情。

在書中有趣的對話,可以進行團體討論:

『為什麼那些人民沒有陛下就活不下去?』

『因為他們既無知又很笨,需要一個人來命令他們做事。』

老師或爸媽也常命令小孩,是因為小孩...?

幽默是生活中的魔法香料,以幽默有趣的故事作為學生閱讀小說的起頭會是比較容易的,也讓學生慢慢領會較高級的幽默。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一隻向後開槍的獅子

拉夫卡迪歐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3119011221779

謝爾.希爾弗斯坦是一個善於編故事的人。

對於很好騙的年幼小孩,在天花亂墜中加入一點點的真實誇張,就很容易逗得哈哈大笑,樂在其中。

在這本故事中也好多段落就像在玩遊戲一樣:...希望你加入我的馬戲團...馬戲,京戲,歌仔戲,(玩遊戲)...

也有如繪本常見重複的語句與聲音表現:吼喔哦~~

在獅子還是獅子時,就像一個小孩一樣,不知天高地厚,古靈精怪的,生活就一場遊戲。

當成為拉夫卡迪歐,也是不斷地玩,但當『什麼都有了』,他也厭倦了,需要一些『新鮮事』。

故事結束在他不屬於獅子、獵人的世界,放下了槍(卻揀起了帽子),默默離開了。

拉夫卡迪歐是因為老了嗎?

對於任何事物感到好奇的小小孩,什麼時候會開始厭倦?

幼兒聽完故事後,會喜歡當隻草原上的獅子、還是當什麼都有的拉夫卡迪歐?

看完、聽完,也不用問『這個故事是在說什麼』。

關於人生,需要體會才能懂得。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課堂上說故事的方法

要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與閱讀風氣。以社區的大環境,需靠政府部門建立更吸引更具魅力的圖書館;在學校中,適當的閱讀引導、同儕的相互影響,建立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家庭中,親子共讀是孩子是否建立閱讀習慣相當重要的關鍵。尤其在孩童未能有相當豐富的詞彙辨識能力,說故事給孩子聽,是啟發孩子良好學習的重要手段。即使到了小學階段,學生還是很愛聽故事,聽完了故事,還會想把故事書自己再看一遍。

照著書唸,加上語調表情,是最簡單的說故事方法。張采珍老師(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94年在本校的系列研習中,提到老師說故事的主要方式:

•以「活的唸書」為主,自然的加入生活中的對話和表現(表演)、偶爾加入疑問,但不求回應,不要在問題上著墨太多。

•不在故事結束後多說,主要因重點都在故事內了。

•若真想在故事後多談,就問:「故事結束那我們來談一談,你們想談什麼?」老師將學生所提出的,條列式的將重點寫在黑板上。選擇某一點討論,「下課時間到了,請你們放在心裡回去想一想」,且下次見面也不需要提起。或者請學生分享「故事結束後你們想說點什麼?」

•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可以開門見山,直入主題「我要開始說故事了」。讓聽故事的學生舒服的聽故事,不用刻意經營秩序,不讓氣氛僵化,好的故事自然會吸引孩子過來;隨時的讚美亦可為下回良好的秩序奠基。

而說故事還要如何變出戲法,讓孩子在聽故事時,能學習到更多語文與思考的能力?張采珍老師也以推動兒童哲學的角度,提到了以透過討論,建立思維能力的說故事方法:

•以聊天方式說故事,並不刻意去問問題。在希望孩子回答處停頓幾秒,期望學生自然的主動說出想法。

•孩子有問題、有回答時,老師重複其回答,或詢問其他孩子意見,或再提出疑問。

•擴展故事的格局,以對話闡述想法,將議題隱藏其中。

•設立伏筆,將問題放在敘述和故事人物對話中,讓孩子自行發覺問題並提出。

•幽默回應孩子的問題,處理可能僵硬狀況。

•鼓勵多元思考,對議題的看法無對錯,只是不同,孩子透過這樣的學習不會刻意去當裁判評斷,願意尊重別人。

•大題目抓小問題討論,小問題方向由小朋友決定或看當時情境來決定。

楊茂秀也稱這樣的說故事方法為「插嘴法」,在說故事的當中,孩子是可以加入意見、加入一起討論的。


在說完故事後,「大人幫助小孩解讀故事的方法也相當重要。......和孩子進行有關書籍的對話,將能幫助他們更深入的理解和創作故事。藉由故事空隙來鼓勵孩子發言,會是很好的切入點。」(童書中的神奇魔力 Nina Mikkelsen p.48)故事空隙是一個情節進入下一個情節,故事省略或空白的部分,這部分可由讀者想像來填補,這也是創造力的發揮,與作品互動交流的一種方式。在與小孩對話討論的過程中,大人探索式的問話盡量簡短簡單,做為小孩的思考伙伴,小孩才是主角,引導他們發現故事中的各種意向、線索,也讓我們得知他們的認知理解與想像,與看待世界的方式。大人需尊重小孩,「我們忙著訓練小孩儘早變得跟我們一樣,以致於我們忽略了小孩本身所具有的能力。」(童書中的神奇魔力 Nina Mikkelsen p.286)我們要給予小孩足夠的時間,去發展各種更為成熟完整的能力,過多的灌輸與一致化的宣告,只會抹煞孩子可能的創造力與閱讀的興趣。「當孩子愈能融入故事----跟隨故事角色經歷故事,他們就愈能主動而深入的融入閱讀當中,他們在故事中所得到的樂趣也會愈多。」(童書中的神奇魔力 Nina Mikkelsen p.275)

最近在觀摩徐永康在幼稚園以Voices in the park繪本,用兩種不同的說故事方式作研究,


第一遍,主要以文字的部分的陳述故事,插圖的部分並不強調。雖是簡單的繪本,但永康老師仍以一貫的說故事,十平八穩的穿插自己的提問與回應孩童的問題。

第二遍,則以提問導引孩童注意到圖畫的部分,原本文字的陳述退為次要。在很短的十幾分鐘,幼稚園孩童對於圖畫的象徵意義能有多少互動?至少大部分都被吸引更認真思考-- 這故事到底在講什麼?
說故事的能力也需要經驗的累積,請各位家長、老師不要畏懼失敗、別不要在意批評,勇敢地一起學習說故事吧!

語文課還是閱讀課?

語文課,就是以國語課本上課,閱讀課是以課外書上課?

「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聽說教學共同構成了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指導學生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閱讀知識,進行語言和思維訓練;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養成閱讀習慣;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陶冶他們的性情。」 (參閱何文勝博士http://home.ied.edu.hk/~msho/downloadnewcur/26.pdf)
基本上,語文教育的內容就是語文的聽說讀寫,閱讀教育就專注在讀的這一方面。淺顯來說,教會學生會讀、能讀、願意讀,這是閱讀教學的最基礎,而在語文課程裡面,最常見的教學活動也就是以課文內容來做共讀朗讀。而能讀之後,下一個層次再求對所讀內容的理解程度,從字詞、句子、段落中,尋求對於整個篇章的理解。而如何能理解,又牽涉到學生對於將語文作為思考工具的掌握能力,
對於文章內容能聯想、比較、連結、評價、辨明……等的思維能力。在傳統語文課程中,教科書所選取的文章除了對於文學形式的系統認識的要求外,有更大的部分則搭載對於道德文化的傳承,這樣的方向要求下,語文教學自然地會被引導在很順向的思考模式,老師教的,學生被動吸收,再加上考試,學生會更有如此的習慣,因為考只考老師教過的,能吸收,就能拿到好成績。這樣學生的思考能力無可質疑的將會鈍化,或者缺乏批判、反向、創意思考的能力。所以,語文課應該包含更多「獨立」的閱讀教學,將學習的焦點專注在閱讀這一個層次上,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或者,在現行的國小課程規劃中,語文領域課程包含每周一節的閱讀課,在此一課程中有必要對閱讀教學加以循序規畫,以有別於與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
葛琦霞將閱讀教學設定三個階段目標: 第一階段,讓學生覺得閱讀很有趣,閱讀能夠讓他們發揮想像力。第二階段,讓學生發現閱讀能尋找資訊,並願意分享彼此的想法與事情。第三階段,讓學生了解閱讀使他們放鬆,並從中發現更寬廣的世界與不同的人群。(參閱http://www.tpml.edu.tw/TaipeiPublicLibrary)
在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對於閱讀有美好快樂充實的感受,自然能將閱讀列為興趣之一。讓學生發現閱讀興趣,探索閱讀的廣袤領域,習得閱讀策略,最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為了在閱讀國際的評比項目上獲得更好的成績,教育主管機關與學術研究單位就希望將閱讀策略的教學放入語文課程當中,如連結、預測、摘要等。

基本上各項策略導入課本的教學,會更豐富語文課程的學習方式,以往在國語課程當中偏重習字、認字、修辭、瞭解大意、認識文體等,一致性的教學模式容易變成單調與僵化窄化,失去探索與挑戰。
所以柯華葳即建議在國語課程中建議可以:
  • 每天給學生一段安靜閱讀的時間。
  • 以課本為主的閱讀教學不敷學習需求,增加不同內容與形式的讀物。
  • 讓學生討論他們所閱讀的東西,增加閱讀深度。
  • 閱讀理解策略教學
 以上建議為教育部印發給各校關於PIRLS與閱讀理解教學的折頁當中,所以,教師應可以更放手於課本的束縛與進度的要求,多讓學生可從閱讀中學語文的機會,而學生的收穫將會不僅只是學會語文的能力而已。

何謂閱讀策略

透過閱讀可以獲得新知,小學階段學生主要學習語文閱讀,再透過語文的理解消化吸收新知。教師不單只是教導語文知識而已,需要教導學生如何進行閱讀,教導適當的閱讀策略,幫助學生從閱讀中產生樂趣、獲得新知。

閱讀的目的主要有為了休閒、為了獲得資訊、獲得知識,依目的的不同,運用的閱讀策略也有所不同。而依閱讀內容的不同,如文字、圖表、表單,也有不同的策略。善用閱讀策略能增進閱讀能力,一般在成熟的閱讀者,在不知覺中就用了相當多種的閱讀策略,對不成熟的閱讀者則需加以指導與學習。常使用的閱讀策略,默讀、精讀、略讀、跳讀、回讀、畫重點、做記號、筆記、摘要、預測、假設、自問自答……
美國Greece Central School District羅列出以下的閱讀策略:( http://www.greece.k12.ny.us/instruction/ela/6-12/Reading/Reading%20Strategies/reading%20strategies%20index.htm )
  • 畫出關鍵字詞Annolighting A Text
  • 文字註記Annotating A Text
  • 做出預測 AnticipationGuide
  • 檢視文章架構Checking out the Framework
  • 合作註解Collaborative Annotation
  • 不同時間的對談Conversations Across Time
  • 密集的提問 Dense Questioning
  • 參考架構 Frame of Reference
  • 推論 Inferential Reading
  • 兩欄式的筆記 Interactive Notebook
  • 整理綜合關鍵概念 Key Concept Synthesis
  • 聽聲音語調 Listening to Voice
  • 象徵隱喻的分析 Metaphor Analysis
  • 平行式的筆記 Parallel Note-taking
  • 問答關係 QAR: Question-Answer Relationships
  • 提問 Questions Only
  • 劇場表演 RAFT: a Role, an Audience, a Format, and a Topic
  • 互相教導 Reciprocal Teaching
  • 網絡圖 Sociograms
  • 放聲思考 Think Aloud
  • 閱讀日誌 Transactional Reading Journal
  • 研討會 Writer's Craft Seminar
這些策略的採用當然會依文本的不同、閱讀目的的不同而有所選擇。另外,這些策略適合在哪一程度的學生學習,有必要於以釐清。也就是在語文課或閱讀課中,可將閱讀策略有系統地放在各年段的教學活動中。
低年級的學生,部分已有良好的文字接觸經驗與文字刺激,另一部分可能就缺乏豐富文字的經驗,一開始呈現兩極雙峰,對老師教學來說的確有相當困擾。所以教師的閱讀指導策略,應顧及此現象,做適宜的安排。
基本上,低年級的語文學習,以識字為基礎,再延伸至短句短文的理解。在識字的學習上,除了傳統的重複多遍習寫、部首筆順的要求外,學生可以學習哪些策略幫助識字呢?
中國文字的特色,在於使用「六書」來組成,有一定的規則。學生不妨練習「猜測」的策略,來加強識字。「猜」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娛樂性,教師可以教導一些猜測的要訣,而不是胡亂猜測。另外,猜測有一正面的意義,即鼓勵學生不要因一些字看不懂而放棄閱讀。就文字本身,可以從部首偏旁去猜;句子中的生字,可以從上下文去猜。這些線索的搜尋,也讓學生將以前所習得的經驗,在腦中再次被喚醒一遍,而成功的經驗越多,就越能建立閱讀的信心了。
「小孩子識字的過程往往是從誤會開始。」(張大春 認得幾個字)在誤會中,存在著他們自己遊戲文字與自得其樂的部分,做為教師應不必太過嚴肅糾正,而讓學生覺得無趣與挫折。在經過大量閱讀後,詞彙的經驗累積豐富後,自能正確使用,尤其是對低年級剛邁入正式學校教育階段的學生。
在柯華崴的「教出閱讀力」一書中,列出猜字為二年級閱讀能力的表現。到了三年級,可以上下文才猜字。(p.80)而對於「預測故事結局」,被列為四歲就可達到的閱讀能力。在低年級階段,仍可作為一項閱讀的策略,透過書名、插圖、可讀懂的部分段落,重要關鍵字詞,發揮聯想去預測故事發展或結局。「預測」可以放在閱讀前,閱讀中,此策略的使用,可讓小孩對於故事內容的掌握,能有更深的連結。

閱讀能力與閱讀歷程

如何檢視閱讀教學的成效,最明顯的可從學生是否喜歡閱讀、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兩項指標看出。到底閱讀能力指涉為何?與語文能力有何差異?


綜觀各學者或機構研究,基本閱讀能力的界定在於對書面文字的視讀,對於字詞、句子、篇章的連貫理解,最後能對文章有所評價、提出見解等層次。

•認讀能力:是指對書面語的識字能力,反映於腦袋中常用字詞的儲存量。

•理解能力:是指對書面語的分析和綜合能力。理解詞語的含意,再而是句子的含意,然後是文章的篇章結構,最後到理解文章的寫作特色、思想內容。

•鑒賞能力:對作者的思想、觀點以及使用的語言文字加以分析及評價,並引發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

•記憶能力:對書面語的儲存能力。

(參閱傅立圻http://home.netvigator.com/~foolapki/Essay/reading.html)

近幾年來深受各國重視的OECD組織PISA測驗中將閱讀能力分成五級:

•retrieving information,

•forming a broad general understanding,

•developing interpretation,

•reflecting on and evaluating the content of text,

•reflecting on and evaluating the form of text.

(參閱OECD Programme for PISA http://www.pisa.oecd.org)

第一級閱讀能力是能在單獨字詞中擷取訊息;第二級能力是能在瞭解篇章的概略意涵;第三級是能在文章段落中做出闡釋;前三級能力都是在運用文章中的資訊,第四級第五級則需外部的知識,能對內容的做出思考評價為第四級,第五級更強調要能對文章的結構形式、表現手法也能做出思考評價。

在2000年的PISA測驗當中,所有OECD國家15歲青少年能達到第五級能力的平均有10%,芬蘭則達18%。在小學階段,第五級能力的養成是相當困難的,但是在此階段中能累積閱讀的質量,必能對第五級能力奠下深厚基礎。

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主持的PIRLS(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計畫,目的在研究世界各國及地區四年級兒童的閱讀能力。台灣在2004年加入這項國際性的研究,此研究以測驗及問卷來形式來調查各地區的兒童閱讀素養。其對閱讀素養的定義:

•學生能夠理解並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 。

•能夠從各式各樣的文章中建構出意義。

•能從閱讀中學習

•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

•由閱讀獲得樂趣

在PIRLS的閱讀測驗中,以四個閱讀歷程來出題:提取特定的觀點、推論 (直接歷程)、詮釋並整合訊息和觀點、檢驗或評估文章的特性(解釋歷程)。而這四個閱讀歷程也可與PISA的五級的閱讀能力相對應。值得重視的是,台灣在2004的測驗中,台灣學生在直接歷程得分541,排行 16,解釋歷程得分530,排行卻在第25,兩者有顯著差異。


簡單來說,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分成四個層次:

(1)不會唸。
(2)會唸,但不懂。
(3)會唸,也讀懂。
(4)讀懂,會延伸會連結。

在這四個層次中,也約略可以看出閱讀發展歷程的幾個階段。而研究閱讀歷程有助於教師發展對學生閱讀困難的診斷,提供必要的協助,更有效地解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

Gagne'把閱讀歷程分成四個階段:

(1)解碼(decoding)

(2)文字上的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

(3)推論上的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4)理解的監控(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學生的閱讀發展歷程,先從簡單的字句理解開始,包含字形的辨識、字音的辨識、搜尋字的意義、句子整合。對詞句的整合,學生需將詞或字作有意義的分割(斷句),再將分割好的字或詞作語法或語義上的分析(剖句)。學生在字句理解發展成熟後,進入下一階段--對於長篇文章的理解,包含了能找出文章的主題、重要概念,對文章的內容大意摘述(內在聯結),將文章內容加以建構、組織化;將文章內容和個體現存的知識相聯結,做一種超越文章內容含義之外的推理理解(外在聯結),即所謂的「精緻化」歷程。

成熟的閱讀者都能發展到理解監控的階段,也就是對閱讀歷程進行狀況如何,能夠有所意識或覺察。理解監控歷程包括目標設定、策略選擇、目標檢視和一連串的修正。

學生在這個階段的練習與學習中,本身的動機有著重大的影響,要面對挑戰還是直接投降放棄?願意挑戰,才會思索採取何種策略來因應。動機的來源,一方面來自於自己本身,一方面也需靠教師的給予,讓學生願意採取主動,主動地增加自己本身的動機。在這過程中,學生曾經的經歷也是相當重要,是成功?還是挫折?有成功的經驗,就會持續下去,越來越喜歡閱讀;而一直受挫,閱讀就不會是愉快的事了。所以教師除了教導學生閱讀的技能、策略,以克服閱讀的困難,增進閱讀的理解,也需給予適當的鼓勵與肯定,讓學生能夠有自信成為「會閱讀的人,也能夠「為樂趣而讀」。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奧莉的海洋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6483

『得獎並不代表什麼。』

一本好的小說,會讓人有一直讀下去的衝動。

這本得紐伯瑞文學獎銀牌獎,讀起來淡淡的,或許青少年讀來會有不同的感受。

每個好的故事都有特別的地方,這本小說主要的發揮在於青澀少年在面對各種人際間情感的想法與態度。

一個心靈與身體發展差距甚遠的個體,面臨困境難題時會如何因應面對。其實人生浮沈,都會找到一個可以支撐自身的浮木,小孩、憤青、大人都是如此。

但是年紀越小,這塊浮木越是依賴於外求,而無法單獨承受。故事中奶奶的智慧給瑪莎一個面對悲傷的方法:『我會想一個比我還要痛苦的人,...我會想辦法為他做一點事情。』

於是瑪莎將為早逝的同學奧莉帶來她渴望已久的海洋。
(常常做一件事情,看似是為他人而做,其實也是為了自己。)

而能讓瑪莎很快從尷尬、混亂、悲傷中走出,還是默默心戀著瑪莎的泰特:『我知道怎麼做了。』

會不會人真的都是殘缺的,需要另一個人來補足?無疑這是一個容易的方法吧。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諾和我

諾和我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16772

在看這本小說,前半段覺得輕盈,很久沒有看這種流暢易讀又略帶幽默的小說。但到了後半段,就略顯沈重了。

13的盧既資優又早熟,想法、問題均令人莞爾,充滿好奇有作不完的實驗,對於生活也充滿著智慧。資富優異的完美中,也帶著些許缺陷,如同智者總是孤獨的一般。

盧因為社會與經濟學科的作業報告而開始瞭解遊民的生活,結識18歲的諾。每一個身影的背後有著不同的故事,資優而跳級就讀的高中的盧,和從小就在收容所長大的諾,角色的特性極具對比。小說中引用小王子馴服狐狸的那一段,盧願意幫助諾,是因為訪談過程中建立的關係,讓盧與諾是彼此唯一的,也讓盧將協助諾返回生活的常軌視為一種責任,但大人們並不瞭解。

現實的複雜,來自於『人』這個個體的複雜,需求欲滿、愛恨悲喜。表面上的情緒起伏流轉,沒有停止變化的時刻。深層裡頭的意念希冀,又是人人殊異,非左派、右派;非理性、感性等種種類別就能劃分。而人既需要彼此,又需要孤獨,其反覆性就如同在熱鬧喧囂中渴求寧靜,在安靜沈寂中又冀求熱絡歡愉。千百年來,高智商的哲學家們不斷的探究思索人是什麼?心智是什麼?答案似乎仍是隱晦不明。

小說的大部分幽默趣味來自資深將退休的馬蘭老師個角色,幾個簡單的課堂對話段落,真是有趣,令人崇拜。而一向嚴肅苛刻的馬蘭老師,在學期結束前送給盧一本珍藏的書籍,微笑著對盧說:別放棄。

世界或許不會因你而改變,但堅持下去,不放棄,至少可以改變身邊的人,也改變自己。

五顆星推薦,大人也可以讀的青少年小說。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牧羊人的孫女

牧羊人的孫女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3122731939006

一本描述以巴衝突的小說,巴勒斯坦少女阿瑪妮繼承爺爺牧羊人的工作,隨著以色列的屯墾步步進逼,阿瑪妮家族的牧地、果園被侵佔,羊隻被毒害。

阿瑪妮面對制度種種的不合理,除了原始的憤怒與懼怕,也呈現生命底層的堅韌與勇敢。小說安排另一以色列男孩強那森也反對以色列人的屯墾政策,同情阿瑪尼的遭遇,小孩無法理解政治的複雜,也無力改變大人社會的走向。

但是以孩子單純,對這種幾世紀以來看似永無休止的衝突存在著微渺的和解希望吧,侵佔就是不對,而對於同情同理,小孩雖說不出來由,卻是以友善表現出來。

另一本繪本『第94只風箏』,呈現相同的主軸。牧羊人男孩薩伊德施放風箏,讓風箏掉落在隔離牆的另一頭。以色列藍頭巾女孩,撿拾收集這些風箏。有一天,牧羊人薩伊德看到那些他寫下和平的風箏,一一再次飛揚在空中......

電影『檸檬樹 lemon tree』也呈現相同的主題,呈現在以巴境內的現實生活景況。

這些小說、繪本、電影動人之處,我想是在於強者表現的同情,受壓迫者展現生命的強韌。
至於公平正義、自由和平的實現則藐藐如小小的種子,存在著盎然大樹的期待,有一天有如此的可能吧。

這些作品沒有答案、沒有判斷,但喚醒沉醉於集體意識或麻木於意識型態的人們,有沒有另外一種單純的可能?

秋涼讀書趣書展活動

共展出61本圖書,所展圖書均為教育局深耕閱讀網站推薦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