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開闊的閱讀的途徑

翻開一本書,讀完一個故事,我們可以獲得什麼?文字可以餵養我們什麼?
我們希望學生讀完一本書可以獲得什麼?可以學習到哪些東西?
至於更大的問題:閱讀要不要教?怎麼教?
這些問題恐難以一時一下說得清楚,因為每個人對於「閱讀」所指涉的範圍或內涵可以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讀什麼書?哪一類型?目的?讀者的年齡?

郝明義在「越讀者」一書前言中即提到雖然從事出版業多年,也對閱讀充滿困惑,嘗試印證對於閱讀的了解。
郝明義將閱讀的類型類比成主食(生存需求)、美食(思想需求)、蔬果(工具需求)、甜點(休閒需求),而教科書就像營養素補品一樣。不同的類型的讀法也有所不同,大致為:
觀其大略:主食類
不求甚解:甜食類
熟讀精思:美食、蔬果類
而各種讀書方法亦可交互運用,端看閱讀的目的,以及判斷那本書的價值。

對於個人閱讀發展曲線,作者建議:小學階段充分建立識字能力,持續穩定的閱讀量,發展基本的閱讀能力;中學階段則廣泛地進行閱讀探索,找到一個有興趣的方向,決定出大學的科系選擇,進入大學後依主修選定一個閱讀的門徑,旁及相輔助的廣博。進入社會後續延所開闢的途徑往前開拓,隨機有意外的發現而更加寬廣。

而要廣閱讀的道路,必須越界:讀小說、詩歌、歷史、哲學、圖像與漫畫。

培根: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有想像力,數學使人精確,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和修辭學使人善辯。總之,閱讀能陶冶個性。

個人對於小說有特別的偏好,尤其讀到偏好口味的小說,更是感受深刻,趣味橫生。讀小說的趣味在於:能想像,能從文字中產生畫面;能感同身受,能連結自身的經驗,能回想過往,聯繫未來。更為細分其閱讀的趣味:
美感經驗:文字、音韻、描寫、敘事......
我們用每一回的舔舐餵養給彼此的距離,肌膚相觸的每個部份,全都許諾了一條地平線。【Here is where we meet】
他牽著棠卡的手,走了幾步,心滿意足的咯咯笑著,彷彿搖搖晃晃的每一步,都是一個抵達。【Here is where we meet】
像一對新婚夫婦走進將住上一輩子的房子,幸福洋溢地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好像從此可以輕易避開所有的事情,彷彿可以找到一個地方,或許在這段樓梯,或許就在這面牆後,讓時間找不到他們。【眼中世界】

謬思奇想:對話、轉折、智慧......
每樣東西一開始都是酸的,然後慢慢變甜,再轉變為苦澀。......我說的是人生。【Here is where we meet】
孤獨是可以飽滿,寂寞啃蝕心靈,兩者的距離接近,如同一張薄紙的兩面。【孤獨六講】

同理連結:同理、連結過往經驗......
...我還好啦。我只是想聽聽你的聲音。"諾拉在電話中對艾席克說。【河對岸的窗】(愛情魔力所引動的繆思、敏感的騷動,那是一個人年輕的具體證據了。)